德国的法律:家长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是违法的!
听说德国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家长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是违法的!乍一听这法律非常奇葩,但是背后的理由却非常科学讲究。
因为父母决定了的事情,孩子就无法去改变,久而久之,孩子内心深处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就会丧失,从而真正变成一个依附父母生存的人。替孩子做计划,也不利于孩子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德国,父母都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而是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其实,要求父母放手,放孩子独立,这些理论中国父母不是不懂。但是很多时候真的做起来,差距也就来了。
下面是德国育儿的一些小剪影,里头有些我们重视育儿的父母也在做。但是更多方面,我们仍然是缺乏的。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做父母这条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事前约法三章,事后毫不妥协
孩子不守规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坚决执行。很多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倾向于将规矩立得很严格,可最后又往往因为受不住孩子的哭声而心软,没有将规则执行下去。这样,就进入了孩子屡教屡犯的恶性循环。
德国父母在给孩子立规则时,是怎么做的呢?
安妮家搬了新家,邀请邻居来家里做客。当安妮准备好晚餐之后,招呼大家一起吃饭时,小约克(4岁)很快从玩具和游戏中挣脱出来,快速洗手,替所有人摆好餐具。
在就餐之前,安妮给小约克一个小盘子,并且在小盘子里面放了一小份食物,亲切地告诉他:“亲爱的,这是你的食物,如果你没有吃完的话,餐后甜点就没有你的份了。”小约克点了点头。
晚餐吃到一半时,小约克已经从餐桌上溜走了,盘子里还剩下大半份儿食物。等到晚餐吃完后,安妮端出了饭后甜点。小约克见是自己最爱吃的甜点,就伸手去拿,但是安妮坚决不给,并且非常平静地对他说:“亲爱的,你还记得我们吃饭前的约定吗?晚餐没有吃完,甜点就没有份儿。”小约克自知理亏,但还是百般央求妈妈分一些给他。可是安妮却丝毫不为所动,只顾招呼客人。小约克见没有任何希望,就闷闷不乐地躲到小角落一个人玩玩具去了。
在安妮看来,对待孩子,有两个原则:一是事先约法三章,二是事后毫不妥协。否则,你以后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你的。因此,给孩子立规则最难的是,父母本身是否可以坚守自己的规则,这也是对父母意志力的考验。
这个吃饭的规则,就这样被坚定地遵守了下来。
为了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德国父母只会告诉孩子要按规则来办,否则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即使在孩子忘记了规则的时候,也并不会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品尝自然责任后果。比如孩子打球后将衣服换下放在脏衣篮里,忘记洗了(德国家庭孩子的洗衣服一般也是自己洗),可明天就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必须要穿,对于这些,父母虽然知道,也不会提醒孩子,直到第二天孩子只能穿着满是汗味儿的脏衣服去学校,接受同学的嘲笑,而在这以后,他就会更好地遵守这个规则了。
自己动手,是一种深规则
德国人将自己动手看成是一种“深规则”,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不用明说的规则。换句话说,在德国,人们将自己动手当作人人需要遵守的规则。
一个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妈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去给德国朋友的孩子做中文家教,一进门,看见两个男孩子(不到4岁)正在用针线缝补自己的衣服和袜子。虽然针脚长短不一,笨手笨脚地将衣服和袜子补得皱巴巴,但是他们的妈妈丝毫没有要插手的意思。
这让她很不解——在中国,针线活向来都是女人的活儿,而且这么小的孩子,用针线实在太不安全了,按理说,这个活儿应该是妈妈做的。
可是孩子的妈妈告诉她,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父母时从来不会插手的,这是规则,否则,就是不尊重孩子——在德国,这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也因此,德国父母会鼓励孩子做扫地、洗碗、擦桌子等等家务活儿。孩子也会把这些看成是自己的权利,必须自己完成,如果有人帮忙,倒让他们感到不被尊重。听说,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也被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人崇尚自己动手,连修房子做家具,也经常DIY。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工厂”,里面装满各种规格的钉子、螺丝、垫圈、管件、电子元件和其他工具。如果家里的电器坏了,德国人一般都自己修。当然,孩子也会参与到修理过程当中去。这和我国的家庭氛围完全不同。我们的父母会将钉子、锤子等工具列入不危险物品之类,一般都会将他们藏起来,不让孩子去接触。不过,德国人却认为,工具多有好处,不仅会促使孩子自己动手,而且能让他们变得能干和勤奋。
也正是因为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德国人才会从心底里爱上劳动,德国工程师才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也正因为教养观念的不同,我们的孩子和德国孩子比较起来,动手能力差了很多。
幼儿园主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社会能力
据了解,德国幼儿园的学制和中国差不多,每个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与方案都由幼儿园老师们自主决定。而且他们不强制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教学,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而是通过“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孩子感受、体验并学会各种知识,锻炼各种能力。
听定居德国的朋友说,德国幼儿园的设置和国内完全不同,国内的幼儿园像是童话城堡,而德国幼儿园却像一个探险游乐园。一般地,德国幼儿园园内的空地多是沙地,除了各种各样的游乐设备外,还有我国幼儿园见不到的大石块、水池等这样的“危险设施”。教学楼内有很多“小工厂”,比如厨房、缝纫室、机械车间、玩具室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植物园、动物园、体育馆等也是德国幼儿园的“必备品”。
除了在幼儿园里边玩边学外,孩子们还会走出幼儿园学习社会生存技巧,比如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幼儿园还会组织孩子参加“磨难营”的活动,让孩子们多体验挫折,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团队意识,也让他们学会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
孩子的社会能力也是德国幼儿园着重培养的,老师们会带孩子去超市和菜市场,拿钱怎么买东西;去花圃,认识花草树木,学种植物;参观图书馆,学会借书、还书;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他们还去看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等。
其实,我们的父母也有很多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了。上述提到的一些德国幼儿园的活动,我们也有不少父母利用假期带孩子去做。嗯,还是那句话,孩子教养的主体是父母——不要把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儿,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更需要积极卷入,带着孩子多了解,多尝试,多接触,定会更好地促进孩子人格和能力的发展。
不过,在《父母世界》一篇报道中,德国销量最大的育儿杂志Eltern主编说:现在德国的学前教育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开始考虑全球化的竞争,因此,现在孩子们的学前课程还是比10年前多了许多。在大城市里,有些孩子甚至从3岁开始就要学习汉语。不过,大多数德国父母仍然希望孩子小的时候拥有足够的时间去玩耍。推荐:www.tezhongfashengqi.com
- 上一篇:德国民法学及方法论——对中国法学的一剂良药?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