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与德国真差了100年?
在国内舆论还在为德国铁路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在中国采购列车及配件高兴的时候,不难想象,这个结论,会立即引来外界的质疑。
那么,该怎么看待这个结论呢?
首先,数字远不足以反映所有事实,不同指标的组合,得到的结论差别很大,所以,数据会误导人。
该报告分析了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和工业经济的10个指标与14个国家的年代差,在把中国工业与典型国家进行比较的时候,仅仅采用了其中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工业劳动力比例”这三个指标。
按这三个指标计算,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大约落后100多年,比美国、丹麦、意大利落后80多年。
而该机构曾经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则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这三个指标得到了:“2002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只是美国1892年的水平”的结论。
但是,不管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工业劳动力比例”,还是“均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都不足以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水平。
其次,除了指标选用,指标本身也有局限性。此次得到年代差的方法,是看2010年中国工业指标与发达国家哪一年的水平是相近的,然后就认为在这一项指标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差了多少年。
不过,技术与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
比如,根据此次报告,可以推论出,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工业反而比荷兰落后20年。这就意味着同一个数据对于美国与荷兰的意义并不一样。
第三,数据处理也是一个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此次报告,采用了非常简单的平均值的方法。
打个简单的比方,第一个指标与德国150年前一样,第二指标与德国100年前一样,第三个指标与德国50年前一样,一平均,就成了中国与德国差100年。
当然,简单地把报告视为唯恐天下不乱,甚至给报告戴上各种帽子也是不对的。因为,人们的感觉也会误导人。
人们对中国现实的直觉,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为整体的中国,而非作为人均的中国。中国的所有问题,乘以13亿都很大,除以13亿都很小。
乘以13亿很大,是指的中国人口多,地域大,经济总量大,有了经济总量的支持,自然是大国,实力雄厚。
这就像韩国、荷兰、冰岛等国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是却无力支撑起第四代战斗机、航空母舰、登月。
而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却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实力。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任何事情,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很小。在知乎上有一个热帖,有人问中国的穷人真的很多吗?
因为提出问题的人觉得在自己的身边,年收入一二十万的人非常普遍。但现实却是,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上海,人均收入也不过4万7千元。
所以,我们看到的把高铁卖到德国去,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从工业化程度来看,中国虽然有高铁、战机、航母,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人从事农业劳动,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欧美也有巨大的差距。
所以,从一些经济指标来看,的确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距。
某种程度上,体育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工业的一个象征。中国是一个体育强国,有众多的奥运冠军,金牌总数可以进入前三。
但是,中国并非一个体育强国,人均的运动时间、运动场地、运动的普及率与欧美国家还差得非常远。
当然,中国的潜力也非常巨大。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
所以,虽然工业体系的完备程度与高精尖是两回事,但完备的工业体系,完整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这些基础硬件都使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很好,追赶能力很强。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正是依靠市场经济,才建立起当今中国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在某些方面赶美超英。显然,如果要想实现进一步赶超,还是离不开市场经济。
【计测传媒】本文刊载数据部分来源于互联网,计测传媒平台进行总结发布,供业内读者参考交流。
- 上一篇:还在犹豫吗?给你留学德国的10+1个理由!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