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八年五月一日,德国制表学校于德国Saxony区Muglitz村落里的格拉苏蒂镇(Glashutte)上正式成立。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国之声 RSS
[共195篇文章][第一页][13][12][11][10][9][8][7][6][5][下一页][最末页][共13页]
德国联邦环境署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在本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设想,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环保部门的配合,启动减排措施,大幅降低能耗,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吨。
哪个品牌能首先抢占市场,研发出针对少年儿童营养需求的果汁饮料,并且真正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就有可能成为少儿果汁饮料细分市场的引领者。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算起来,我儿子泽克(Zek)也到了“奔四”的年龄,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可直到现在,泽克依然保留着他孩童时期的个性:疑心重、喜怒无常,不肯轻易对人敞开心扉,和他阳光开朗的弟弟完全不同。
“全球正在对工业4.0、数字化转换、工业生产操作的协同效应这些问题进行持续讨论。讨论的基础是建立一个囊括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消费者的网络这一愿景。
5月3日,英国凯特王妃在生产小公主不到10个小时后,就抱着小公主与威廉王子一同离开位于西伦敦的圣玛丽医院,并与守候在医院外的媒体和民众见面。英国5月初的最低气温7℃,天气寒凉。凯特王妃的举动着实令广大国人不解:还没出月子,受寒怎么办?其实,这也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搭乘过德国火车或飞机的人都熟悉德国人爱阅读的场景。德国书业协会对14岁以上人群的抽样调查显示:近1/4的的德国人在2013年购买了10册以上的图书, 其中近一半甚至在20册以上。
7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各种文化背景下,7岁都被视为人生的第一个门槛,7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从零星学习迈向系统化学习。那么,一个7岁的孩子都应该经历什么?学会些什么?又应该知道些什么?或者至少应该接触过什么?
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如此强大的民族性,从何而来?答案是:教育。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教!62条德式教养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
老外上司叫Dunffiker。于是,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很雅致的中文名字——邓飞克。听说是有五十多了,谢了顶,戴一付眼镜。不像是做现场管理的出身,倒像是位教授。
这是网上流传的德国爸爸21条养女之道,这个爸爸一定是大白一样的暖男,理智温柔得一塌糊涂。
到了德国,你根本看不到铺天盖地的教育公司和补习班招生的广告,然而德国的教育水平却是世界顶尖的,特别是它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闻名世界。
“无害于海豚”,“质量保证”或者“顶尖品牌”:食品包装上有数百种产品认证标志,有些有意义,但更多只是为了抬高身价。
[共195篇文章][第一页][13][12][11][10][9][8][7][6][5][下一页][最末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