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国之声 >> 德国机器人杀人?媒体将“事故”炒作成“故事” rss

德国机器人杀人?媒体将“事故”炒作成“故事”

deguo.71ix.com.cn 在 2015-07-04 发表,评论(0),阅读(0)

【静点评】这两天德国机器人杀人的新闻时常在公众号和朋友圈中爆发,又恰逢股市大跌,因此营造出一种极为诡异和恐怖的气氛。实际上,大家在网上可以搜到不少有关宝钢、鞍钢等大型钢铁厂钢水泄露或爆炸造成现场工人致死的案件。其实,正如图灵机器人CEO俞志晨所说,德国机器人杀人其实就是一个机械臂的典型事故。白硕老师更是形象地将之称为“事故”炒作成“故事”。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两篇报道,看看事故怎么炒作成故事?机器人是否真的会杀人?













德国机器人杀人案是媒体误读?









【@北大新媒体 公众号报道】7月2日,中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

据报道,7月1日,一名21岁的技术工在大众汽车德国卡塞尔工厂中被一台机器人意外伤害致死。
当时,受害人正和一位同事在安装机器。不料,与他们一起工作的机器人却突然启动,抓住了受害人的胸部,然后将其挤压在了金属板上。随后他被送往医院,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无疑是出悲剧,但与此同时,编辑部在初读这篇报道时即觉得事有蹊跷——难道机器人真的已经“智能”了?毕竟,根据文章的描述,这更像一次主动的攻击。而相关报道在转发时,也纷纷冠以“机器人攻击人”、“机器人杀人”等标题。
随即,编辑部联系驻欧洲记者核实此消息,并了解相关情况。他告知,这就是起人为的操作失误,少有报道此情况的德媒体,此新闻并无什么价值。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英国《金融时报》官方中文版本——FT中文网的“辟谣”。

这则新闻实属乌龙

英国《金融时报》原文为“The 21-year-old contractor was working with a colleague to install the machine when he was struck in the chest by the equipment and pressed against a metal plate. He later died of his injuries.”文中“struck”应翻译成“撞击”而非“抓住”——该技术人员是在安装机器人时受到机器人撞击胸部,再被压在铁板上伤重而亡。原文报道对此的解释是工业事故,而非机器人“故意”杀人。

德国大众方面也官方解释,这出意外是由误操作引起的。而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意外每一年都有无数起,又何谈“机器人杀人”?机器人智能化虽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没有人类操作,机器人却仍然不能运转——即使是当下最热的车联网或互联网汽车,其目的也是为人类服务;即使机器再智能,也不可能具备主观能动性。

FT中文网称此事为“脑洞太大的翻译错误”,而这样的谬误,或许并非翻译者“脑洞太大”,实是专业水平不过关及缺乏责任心。此外,追求点击率、博眼球,则是另一个导致谣言四处传播的原因。而充满冲突、意外、戏剧性的假新闻在传播上也极富生命力。

机器人杀人史记

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 当做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
1989年,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和机器人对弈,古德柯夫连胜3局,十分得意地宣称机器 人的智力是斗不过人类的。就在这时,悲剧突然发生了。恼羞成怒的机器人向金属棋盘释放了高强 度电流,恰巧古德柯夫正把手放在棋盘上,这样,就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代国际象棋大师死于非命。

机器人杀人解秘

据调查发现这些事故有的是因为愚昧的机器人不能识别人类和工业品,偶然的失误导致人类成为 牺牲品;有的则是因为机器人过于智能化,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一时冲动对人类造成伤害;还有 的是因为机器人受外来电磁波的干扰,内部已编好的程序发生了紊乱,以致机器人动作失误而杀了人。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器人杀人事件已经鲜有报道,专家们逐步找出一些机器人失控的原因, 并对造成失控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及时而有效的修正。但借鉴历史,许多潜在的隐患不得不引起我们 的注意。

机器人的现实威胁

在意大利港口城市热那亚的加斯利尼儿童医院,一个叫“交通员”的机器人护士正式“上岗”了。这 个机器人护士在病房内发送药品和床单等物品,同时也负责收集病人的病情记录。它还能根据情况 得体地与人对话。当一名儿童挡住去路时,它用亲切的口吻说:“请注意,我得过去!”但是,这名儿 童并未让开。于是,它的口气严肃起来:“最好让我过去!”儿童仍对此置之不理。这下它的口气强硬 了:“怎么,要不要躲开?我得工作!”这是比较原始的机器人护士了,科学家为了机器人护士能够更 好地看护病人,给机器人护士开发出人类的简单的智慧和情感软件,这样一来,机器人对那些不听 话的病人有时就免不了会大发脾气,从而可能导致出人意料的攻击行为。 而美国科学家甚至宣布他们发明出了一种依靠食肉产生能量的机器人,食肉机器人能够利用细菌 分解食物,并将之转化为电能。这个机器人的最佳食物就是肉类,虽然发明人保证不会出现这种机 器人到处追杀人类的情况,但我们真的难以担保它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对人类下手。

恐慌与希望同在

如今,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全面,以至于人类越来越对 一个问题充满疑惑,感到恐慌。这个问题就是:机器人能否代替人类呢?虽然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 已经发生了许多悲剧,但是悲剧的发生不会阻止人类前进的步伐;相反,人类会更加勇敢也更加小 心地去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危机的挑战。
今年1月份,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向未来生命研究所捐赠了1000万美元,希望能够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如何才能研发出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让人类始终拥有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最高权限。
最后,对于这样一起“机器人首次杀人”事件,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机器人未来真会追杀人类么?










【腾讯科技5月12日讯】在过去很多年内,人工智能更多的只是作为科幻影片中的桥段出现在我们面前,但如今这一前沿科技似乎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元素之一。比如,包括苹果Siri、亚马逊Alexa、IBM的Watson以及Google Brain都拥有着理解人类语言的极高认知能力。


应该说,近年来大量可联网设备的出现以及全新机器学习算法的结合使得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科技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有业内人士甚至担心,科幻影片中机器自主学习、自我改善的能力恐怕也将在不久后成为现实,而那时人类的重要性则将被大大削弱。

“我认为全能型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甚至有可能终结人类的延续。”英国著名物理及天文学家史蒂芬·霍金说道。

对于霍金的这一观点,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以及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也都表示了赞同。

对于这一外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美国媒体日前就邀请到了Skype联合创始人让·塔林(Jaan Tallinn)、IBM沃特森研究中心副总裁古如德斯·巴维亚(Guruduth Banavar)、巴多瓦大学计算机教授弗朗斯卡·罗西(Francesca Rossi)共聚一堂,同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看法。




记者:人工智能是否对人类构成了威胁?



古如德斯·巴维亚:由于受到了科幻影片的影响,人们大多将这一问题归咎于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冲突。智能机器的设计初衷是帮助人们完成人类所不善于完成的工作,就比如处理、过滤规模宏大的数据流。

同样的道理,智能机器在一些人类所擅长的领域则有着诸多的不足,就比如简单的词义理解、创造性思维等。

因此我们相信将人类和机器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个“认知计算”概念的根基所在,并将彻底革新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已经在许多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就比如飞机的自动驾驶功能、系统的自动推荐模块以及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机器人等等。而且在过去5-10年时间内,机器自主学习算法以及先进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已经帮助我们打造出了许多全新应用设备。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必须明白这类“机器自主学习算法”的作用仅限于此,因为即便是如今最先进的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学成就也仅仅是触及了人类智慧最表面的东西而已。

让·塔林: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恐怕还不足以构成威胁,但当我们进入所谓的超级智能时代后,我们的问题才会真正出现。




记者:什么是所谓的“超级智能控制问题”(superintelligence control problem)?



让·塔林:即便是如今最智能的机器人都会拥有一个开关,以让人们对其进行最终的控制。然而,这个开关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它隶属于机器人的控制范围之外。举例来说,下棋电脑仅仅会专注于下棋,而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可以随时拔掉电源来终结比赛。

然而,如果超级智能机器可以对这个世界的状态产生认知,并预计出人们拔掉电源的后果,那么它就有可能阻止人们这样做。




记者:那么这个问题会有多严重呢?












让·塔林

就现阶段而言,这其实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我们相信超级智能机器极有可能会始终遵循设计者的编程语言或者某些物理定律。但就你的问题而言,我认为超级智能机器开始阻止人们对其进行“断电”的做法是一个非常严重问题,因为我们至少需要对超级智能机器保留有一定的控制权。

弗朗斯卡·罗西

就狭义来说,人工智能已经在某些领域相比人类更为聪明了。人类暂时还没有受到来自人工智能的威胁,但却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它们的影响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评估人工智能在狭义领域对人类有可能产生的威胁,并将它们打造的更为安全、友好、且秉持同人类相同的价值观。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因为就连人类有时都不会遵循自己定下的规矩。













记者:你认为人工智能在狭义领域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威胁?
弗朗斯卡·罗西:比如自动交易系统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尤其是后者,如果人工智能出错的话甚至将威胁到乘坐者的生命安全。




记者:巴维亚,你是怎么看待这一威胁的?



古如德斯·巴维亚:关于威胁的问题总是分为两个方面的。我们早就知道如今因为信息不充分、或者非专业人士而作出的错误决定会导致数亿美元的损失或者数千人的生命。而根据IBM沃特森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情况来看,我认为人工智能在狭义领域所带来的威胁是十分有限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经常低估了铺设人工智能科技的复杂性,因为这其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




记者:IBM的超级电脑沃特森正帮助医生更好诊断病人,如果诊断有误的话沃特森应该为此负责吗?









古如德斯·巴维亚

沃特森并不给出诊断结果,而仅仅是为医生提供数据和信息进行参考。因此在进行具体诊断的时候,人类医生可以根据沃特森给出的数据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作出具体的判断。总而言之,医生才是最终作出诊断决定的一方。事实上,IBM团队的目标是让沃特森可以根据病人的病史做出分析,给医生提供关键信息以及可能的诊断结果,以此来大大缩短诊断时间。

弗朗斯卡·罗西

医生一直会作出错误的诊断,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够出色,而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洞悉某一疾病的方方面面。不过,诸如沃特森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则有可能降低出错的几率。

古如德斯·巴维亚

总的来说,我相信医生能够从沃特森处获取信息是有益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加希望能够无时无刻获得这样的诊断服务。

 

Tags:

已有位网友对“德国机器人杀人?媒体将“事故”炒作成“故事””发表评论。